在投资活动中,无论是投资决策、调研还是持仓过程中,我们都面对的大量的投资预测和建议。除了投资行业内的各种信息,也包括周围的投资者、不懂行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己在投资过程中也要对自己做出投资意见,用来供判断和决策。由于人不是神仙,生活在信息海洋中的我们,必然要受到各类自己的和别人的观点的影响。我们不可能像“巴菲特”自称的躲在奥马哈,对外界不闻不问,因为自己的调研能力有限,也必须借助一些外部的观点。这些观点有的给了我们很大启发,有的则干扰了自己的思路,造成了错误决策。如何评价和对待这些外部观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投资的成败。
基于我自己少数投资经验和教训,加上我自己的一些观点,我试图对这个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看法。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一、应该听谁的?
个人投资者(我这里不用“散户”这个词)通常认为“机构投资者”具有较高的投资能力,对“专家”的话深信不疑,喜欢跟随专家和机构的观点。部分机构利用话语权操纵市场,具有一定“呼风唤雨”的能力,往往发布观点后由于跟风和操纵,形成“自我实现”效应,导致价格真的向观点方向运行。
我这里没有打算谈“散户不应该盲目崇拜专家和机构”,这个观点已经谈得够多的。似乎只要“独立思考”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专门跟“专家”唱反调操作就行了。事实上是,个人投资者自己决策也错误百出,并没有比机构更加出色。当然投资机构和专家的意见也没有优势,经常犯下重大错误。
但是“独立思考”还是“盲目跟随” 几乎没有差别吗?有人用大猩猩选股的例子告诉我们,其实市场是随机的,任何人为的办法都不能战胜市场——而这又与投资机构和杰出投资者的存在矛盾了。因为如果他们不能战胜市场,就不应该存在,如果他们一直战胜市场,市场就不应该存在了。
对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任何人(机构)决策都有正确概率。但如果自己思考的结果,同样出错时,便于通过之前判断的依据进行排错,进而及时修正。而听信他人,容易把错误的责任推到他人身上,而且难以获得建议者真实的决策过程,不容易发现问题所在。再加上建议人,特别是自然人(比如牛刀之类大师)存在不愿意承认错误的倾向,在预测与行情不符时百般抵赖,更难以分辨是决策有误还是市场正常杂波。再加上别人的观点可能别有用心,存在故意欺诈的目的,所以还是独立思考风险比较小。
简单做一个对比:
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的成本:调查、分析、决策、检查——反复进行
独立思考的收获:投资决策、决策依据、决策过程
独立思考的风险:决策错误
独立思考时面对市场分歧:通过复习决策过程排查错误可能性、发现错误予以纠正
听信他人:
听信他人的成本:从他人处免费或有偿获取
听信他人的收获:投资决策、决策依据(不能保证是否是真实的)
听信他人的风险:决策错误、有意欺诈
听信他人时面对市场分歧:推卸责任、他人抵赖、不承认失败、难以排查决策过程纠正错误、丧失对建议人信心直接放弃
二、别人的观点对不对?
刚才我强调了最好独立进行投资决策,但人非圣贤,不可能面面俱到进行调研和分析,更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信息。因此还是有必要参考他人的观点,从而帮助自己的决策过程。他人的观点既然有对有错,那么参考他人的观点也是有风险的,如何尽可能的降低这种风险?
我个人认为,无论何人做出投资建议,都存在出错的可能性。事实上市场的运行和你的意见没有关系,和任何人的意见都没有关系。个人或机构发表意见,只能影响一个或多个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但无法改变投资对象的性质——就好像有人做空股票,发布报告,股票大跌,但最终还是该股票造假导致了它的灭亡。有些公司被反复做空,越涨越高,还有些公司不断有人推荐,股价还是剩下小半零头。从这点上看,投资建议只能影响市场极短的时间,如果你是没有话语权的个人,那你无论如何都不能改变投资品的运行。就好像有很多人认为2012年是世界末日,但地球转得好好的,你无论如何诅咒地球爆炸,它也不会动一下。
因此如果我们排除投资建议对标的的影响,那标的只能因实际因素而运动——尽管我们不能立即得知实际运动的真实原因。这也是投资建议存在的理由,就如同科学研究做出假设,等待实验的验证。投资决策者通过自己(或别人)的认知,尽可能的预测标的的运动结果,进而做出投资决策。如果我们猜对了,我们就赚钱了。
但投资有一点特殊的地方,不能进行重复实验。
投资的对象是时间,当价格完成一段运行后,时间是不可返回的,即无法验证同样的因素是否能作用于下一个时间段,从而产生同样的效果。虽然有些时候有些共同的理由作用于时间段不同的两个标的,使他们看上去都发生了相似的变化,但这不能说明具有一致性。
举例苹果手机上涨,不能说明香蕉手机也会上涨,也不能说明所有手机公司都会上涨。就算苹果手机上涨后,香蕉手机也上涨了,也不代表橘子手机、鸭梨手机上涨。这可能是由于苹果和香蕉手机具有某种相似的因素,而橘子手机和鸭梨手机未必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在独立实验(这都谈不上是独立重复实验)中没有一致性。
而由于同时有大量的投资者做出各种预判,即便随机的看,最终肯定会有人蒙对结果。此时如果对正确者的观点回看,必然符合条件,这时引用历史数据存在问题,因为不符合条件的结果已经被预先筛除了。
所以从这点看,任何投资决策从结果往前推,都只能说明他在这一次投资决策中正确,最多只能说他洞察力强,而绝不能说明他在下一次决策一定正确。
三、决策依据的选取
投资过程中决策依据的选取是很重要的,什么样的决策依据相对具有较高的正确率呢?——我这里提出一点个人观点。
现代投资学有一个“有效市场假说”,即公开信息会被充分利用,而不能产生超额收益。当前市场价格已经包含所有公开信息(甚至包括内幕信息)。很多人对有效市场假说持怀疑态度,如很多人拿出成功的投资者做例子反驳——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巴菲特等杰出投资者就无法存在了。
在交易实践中,我们知道市场的有效性是很强的。不但难以进行套利,就连随机信息的扰动都在短时间内完成。更不用说投资建议如果是公开发布的,本身含有的信息一定已被市场参与者了解,或是不了解,但在公布之日就得以了解。于是很难通过投资报告赚取短期收益,所以投资报告很多都是谈长期的——长期上涨、长期下跌。而这更无法在短期内通过市场行情的检验,让人无所适从。
首先我们看几个不太成功的投资报告。
2009年9月,银河证券:四季度有望冲击4000点 此时在8月7日中国股市在3478点已经见顶,至今也只有2300点。
2010年11月,某个专家称:黄金价格或能达到3000美元/盎司 . 这个报告还非常长,长篇大论,但结果你懂的。
2011年9月,美报称投资者对美国股市失去信任 华尔街时报这篇唱空文章几乎发表在市场的最底部,之后美股的牛市崛起了。
2012年6月,高盛预言美国股市内忧外患将进熊市 刚刚有所反弹的美股又要“进入熊市”,高盛可谓错得离谱。
近期的观点我先不举例,免得被打脸。但我们的大仙还有更离谱的预测:安信的高善文在2007年7月声称:牛市还在“上半场” 让人笑掉大牙。但仍然有很多人迷信权威和专家,究其原因是因为也有大量的机构分析观点是正确的——如果机构观点总是错的,那机构也就不存在了。
有些人说,机构故意发表反向观点,存在阴谋,我认为长期看也是不成立的。如果机构的阴谋能够得逞,那么怎么会有机构在金融危机中破产呢?实际上金融机构的投资业绩只是略好于平均水平,亏损是很常见的事。即便不看机构的研究观点,而是直接跟随机构买卖,很大概率仍然是亏的。
我对这个问题有一点自己的理解:
上面那几个失败的投资报告,其实内容也十分丰富,论据也自圆其说,还引用了数据和统计数字,以及企业的财务数字,很多甚至是长篇大论。要说这些都是机构炮制出来用来欺骗散户的诡计,那实在是太荒谬了。按照这些方案操作的机构也赔了钱,实在是机构的水平不行。但是对比那些“蒙对的”报告,发现那些报告也是引用了大量统计数字的,自圆其说的长篇大论,如果在当时是绝难分辨的。
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让我们看一下月亮。
如果有人从未见过月亮,第一次见到上面的月亮,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月亮每天都在减小,我统计了每天月亮的大小,根据计算,在一周后月亮就会消失”。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奇怪,因为按照之前几天的数据来推测,未来月亮就是会消失的。
所以,选取当前(分析日期之前)的数据进行分析,可能会犯下错误。
我们知道月亮不会消失是因为我们经历过月亮的完整周期。但如果只是如此,“周期”就成了和月牙一样的东西。————如果一个人看着K线图说,这个股票每天都跌一点,最终会归零,他说的也许就像这月牙一样错误,过一段时间股票又涨回来了,也有可能股票真的归零了,前去抄底的人血本无归。其根本原因在于月亮阴晴圆缺的周期其实是由于月球的运动轨迹造成的,如果你不了解月亮的运行轨迹,就不能正确理解这一现象。要么认为月亮会消失,要么虽然知道月亮会反复周期性变化,却只能用“月有阴晴圆缺”来解释——这其实是蒙对的。如果把股市的牛熊也认定为是“周期性”的,而不理解周期背后的原因,结果仍然可能亏光。因为股市周期的波动时间、波动范围、波动品种也都是不同的。
四、已经下过的雨
更加有趣的是,在分析过程中还会出现其他偏差。
刚才说了,投资过程是无法重复的——不像月亮那样的精确周期性,而是一过性的。你无法重复当年微软公司的创业故事,也不能再把乔布斯挖出来重演苹果的传奇。这些个股过去了就永远过去了。这时侯又要求我们选取除了表面现象(如股价)的分析依据,会出现更奇怪的效应:
上面列举的几篇错误文章,里面都引用了大量的经济数据和资料。比如贷款数量或者利率、企业的业绩等。但我认为有一点重要的地方在于,所有引述的资料都是已经发生,并与当前行情方向相同。
按照上面说的”有效市场假说”,如果这些已经发生的事实与市场走势相同,说明这些事实已经对市场产生了预期的作用,它们已经起过作用了。用“起过作用的”资料来论述未来的行情”仍然会受这些作用影响”,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比如说,“刚才因为下雨导致池塘里的水变多了,鸭子浮起来了。因此明天鸭子会继续上浮”——除非你预计明天会继续下雨,否则今天已经下过的雨再也不能推动鸭子上浮。
同样的,“因为今年经济数据良好,股市上涨了。因此明年股市会继续上涨”——除非你预计明年经济也很好,否则前一年的的经济数据早已(甚至过度)反应在股价上,这反而会导致更大的跌幅。
所以我个人认为,如果投资观点中引述的论据已经(already)被当前的行情反应(或过度反应),它就不能作为今后行情向当前方向进一步发展的依据。如果你要得出行情将进一步延续当前发展的结论,必须提出它进一步发展的新依据,或是原先的依据尚未被行情完全反映。
这好比是物体被推动后,推力消失,只能维持动量,即便没有阻力,也不可能再加速了。如果阻力存在,物体很快就会停下来。即便你论证了在之前一直有做功推动物体,也不能证明之后这个动力仍能保持,更不用说还会加速。而且当物体已经被推动后,你也就失去了上车的机会。投资分析要做的其实只是在被推动前(或是加速过程中)分析出今后该目标还将会继续、大力的被推动并加速,然后进行投资。
所以任何股价已经涨了/跌了多少,都不能作为股价继续涨跌的原因。任何解释之前股价涨跌的因素,都必须证明今后也将继续发挥作用,才能得出股价会延续当前涨跌的结论。
五、辨别长期投资观点
所以,在最终投资决策上,除了要坚持独立思考外,参考别人的意见也十分重要。从以上思路总结,在投资观点中关于长期股价运动的预测,可以通过这些原则来进行初步筛选:
1,拥有完整的论证链条,而非简单的结论。
2,引用的数据或证据尚未得到市场的完全证实,但推理过程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3,引用的因素被已经发生的事实证明,但通过推理,这种因素在将来仍将存在,且认为当前市场价格不能完全反应未来这种因素的影响程度。
4,这种结论不由当前价格或历史价格决定
5,这种结论不是由简单类比或比较形成的
相比之下,这些类别的投资观点有危险性:
1,简单跟随名人或知名机构的投资决策(专家的意见、机构不会错)
2,根据历史价格走势推断未来价格(涨了还会涨,跌多了要见底)
3,根据已知信息推断未来价格(今年业绩涨了,明年股价一定涨)
4,已知信息被市场过度反应(今年业绩涨了,股价已经涨了,但明年会涨得更高)
5,简单的类比或比较(中国的google,中国的facebook,中国的***!)
这样可能更能帮助我们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决策,而获得更好的收益。(本文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
如何看待(别人的)投资观点?https://t.co/4k50zIkFeV
RT @Vela1680: 如何看待(别人的)投资观点?https://t.co/YhzelpI8HD
RT @Vela1680: 如何看待(别人的)投资观点?https://t.co/4k50zIkFeV
如何看待投资观点 https://t.co/vO2D03BY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