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朋友向我咨询一定增项目,思考再三得出结论,定增也不能保证盈利,但由于不够深入,语言未能准确表达,故我重新整理一下关于我对定增、增持回购和内幕消息的看法。我的观点是,严格的看,除了以减少注册股本为目的,使用资本公积进行的回购,其他均不可能构成投资风险小的充分条件。
一、目前对增发增持等的错误理解:
1,职业机构、大股东、股神参与定增,说明他们认为该股在定增价有投资价值
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中外皆有。大牌投行、基金、上市公司大股东或实控人、超级股神(包括巴菲特)、产业投资基金、同行业公司参与定向增发,在中外都是普遍现象。一种普遍的观点是,这些职业投资机构拥有很强的尽职调查能力,他们之所以愿意以该增发价参股并保持一定的锁定期,甚至长期持有,说明他们认为在这个价位上,股票的风险很小或具有投资价值。在中国固然有折价定增的,但也有大量跌破增发价的,国外还有高价增发的,还有同业并购的,散户很容易认为“大鳄们” 愿意做冤大头高位拿几年,我们当然可以跟进。
事实上这是完全错误的。如果你认为任何投资机构(个人)都不可能在股票交易中永远正确、永远赚钱,那么定增也是交易的一种,本质上和二级市场上直接买入没有关系,即便是高价定增,也可以视为是从山上套下来的。折价定增可以视为有一定的浮赢,那么难道这些浮赢不能转浮亏,甚至最终割肉出场吗? 如果基金、机构、投行曾经并且必将在股市里赔钱,那么参与定增的完全也可以出现亏损。定增无非是买股票,折价20%可以视为盈利了20%,基金坐过山车太正常,金融危机一来股票跌个稀巴烂是常有的事,有尽职调查能力也不代表能挣钱。所以,因为跌破增发价、机构溢价参与增发等视为有安全边际,都是不妥当的。
2,大鳄们的眼光长远,战略布局,一定有投资价值
首先除了巴菲特、索罗斯等极少数有数的高手,大部分所谓“大型机构” 自己都没什么长远眼光和战略布局。随便举个例子,中国移动在2010年花300亿以10多PE增发进了浦发银行,一套就是好几年。非要说什么战略投资,可是却在TD上面亏了几千亿,这点钱拿来建4G也比搞这个强。美股市场里增发入股亏的更厉害,雷军入股的世纪互联已经基本走向清零,今年上半年我买的一只股票Editas 还有富达认购了15%呢,一样剩下一个渣。这些所谓大型机构自己也是普通人组成的组织,一样会犯错误,甚至自己都会犯致命错误,别说投资别人的股票了,就是买他们自己的股票也不能保证赚钱吧?
进一步的说,增发所得资金用于何项目?如果用于归还贷款一类项目,如何又能保证未来的收益?而如果发展新项目,新项目能否挣钱则要单独讨论。如果一个公司拉来一笔钱去投资一个新领域一定赚钱,这个公司我来开好了,世界上早没有穷人了。
3,定向增发的参与方利益攸关,有动力维持股价
任何股东都有动力维持股价,但未必有这个能力。即便这些股票不是定增买入的,二级买入的难道就不需要托市了吗? 无非是想定增锁定期长,这期间公司会设法撑住股价,但如果真是这样,早就没有熊市了。事实上最好的托市就是好好经营,把业绩搞上去,其他都是虚的。一旦骗局曝光,没有任何人能成功托住股价。
如果公司遇到不可抗力、系统性风险呢? 或是行业整体遇到困境呢? 这时候恐怕上市公司也不会维持股价,各个股东之间反而会开始赛跑,毕竟股票跌起来是老子都不认的。一旦大势已去,别说定增进来的股东了,原来的大小股东早就跑得比香港记者还要快了!这样的想法真是too young,too simple ,简直naive了。
二、对董监高、大股东增持的理解
1,董监高大量增持,他们了解内幕消息,股票一定见底
先不谈造假和阴谋论,就在美国市场中,董监高增持也是普遍的。公司股价暴跌后,高管层增持是常态,也有增持几千万,上亿美元的。但这不代表股票就一定见底,甚至高管增持后股票还会继续暴跌,甚至破产。通常认为,高管人员了解公司内幕消息,一旦他们大额增持,则公司一定快要见底了。这种观点没有任何根据。
首先,如果高管层这么高瞻远瞩,为啥公司还会经营到这个田地,导致股价都跌到了需要增持的地步? 如果老板从来算无遗策,公司股票早该在右上角好几年了吧。既然一众管理层已经把公司搞坏了,经营垮了,增持完一些股票后难道经营水平就提高了,行业困境就解决了,公司就能脱离困境走向成功了? 如果是这样,股市里早就没有亏损的公司了。一个公司跌到需要救的程度,本身就说明一切了。
另外管理层往往也都是对自己的公司盲目乐观,如果他们不乐观,这公司也不可能上市。你面对的上市公司已经说明一件事,就是在上市的那一刻起,该公司管理层是极为乐观的。那么,他们增持股票也可能带有盲目乐观的情绪。但公司管理层对公司乐观不等于公司能搞好,在危机来临之前每个公司都很乐观。更不要说一些“传奇企业家” (如马斯克、Jack Dorsey)往往是偏执狂,他们的言行从来都是乐观的,但公司经营就是公司经营,搞不好就是乐观不起来。
2,管理层的买卖动作和股价正相关
这个判断也毫无道理,在一家运营情况良好的公司中,管理层需要兑现部分收益享受生活很正常。买车买房买游艇都需要钱,卖掉一些股票很正常。再说一个公司股票长期把持在这些人手里也不对呀。虽然大股东减持会减弱控制力,但实际上如果公司足够好,做一个更大的蛋糕显然比独霸一块小蛋糕要好。腾讯公司在发展的十几年里,马老板大量卖出,但一点没影响公司的成功。冯小刚他们几乎把股票卖在华谊兄弟的最低点,随后是十倍的大行情。大股东和管理层买卖股票很多时候并不比我们有优势。
同样管理层为争夺控制权而多买入的份额,也不一定是好事。董明珠试图低价增发股份受到市场抵制流产也是一个典型。如果管理层把股份抓得太紧,可能反而不利于公司长期发展。
3,拥有内幕消息的人买卖股票具有优势
这要看是什么样的内幕消息。能形成一过性股价波动的消息确实有优势,但这是违法的,证券法也禁止高管进行短线交易。但长期来看所谓内幕消息没有任何依据。我们站在管理层的角度来看问题:如果老板自己掌握公司的所有信息,也不一定能把公司发展好。公司都不赚钱,如何能指望在股票上赚钱? 但如果故意往下炒,那就是老板赚钱散户亏钱,这就是个老千股,老板的业务就是炒股。这样的老千股是毒瘤,应该取缔,散户去参与只是与虎谋皮,怎么能赚到钱呢?
如果有任何人告诉你内幕消息,能通过中期“股价上涨”的方式获利,其实准确率不会超过正常分析炒股。除非是重大消息发布前的内幕信息,通过一过性的股价波动获利,但这属于犯罪。
三、正确理解上市公司资本运作行为
1,定增折价不构成“安全边际”
还有一种常见的看法,就是定增的“折价”构成安全边际,甚至可以参与到定增基金或私募里去分一杯羹。其实这和二级市场上买股差距很小。如24个月的解禁期,哪怕折价50%都十分危险,特别是标的股价较高的情况下,两年跌一半很容易,或者跌去三分之一,扣除资金成本你还是赔钱的。
更不要提那些七八折的定增,随便一个“熔断” 就给你跌穿了,赚钱是很难的,切勿走任何捷径。如果你自己买了一个股票涨了30%没卖,坐电梯也完全有可能,而在定增状态下意味着“安全垫” 已经跌穿,接下来随时可能亏本,而且还不能止损。
金融业最可笑的就是用“公允价值” 作为安全边际,其实一旦基本面改变,两年跌掉90%也是可能的。在美股港股里跌个精光太容易了,A股现在还有个重组借壳保底。
2,详细考察定增募投项目
如果你决心参与一个定向增发或看到某股跌穿增发价后准备介入,应考察其增发所投的项目。一般增发都要求投入项目,我们愿意锁定一两年,就是希望这个新项目(或扩建原有项目)达产后能带来利润的大增。如果是从二级市场买入,那么也应考虑到这定增项目达产后的影响,以及市场对该项目的预期。总之,是因为有了这个项目我们才去投资的(无论是参与定增还是直接买入),或是这个项目能够为公司锦上添花,而非随便糊弄一个项目。 当然,定增项目可能也会增大市场对公司的预期,导致短期内出现上涨,这也是可以考虑进去的。
另外,如果公司擅自改变投入项目,或市场发生重大变化,原有的项目可能就会变成负担,此时如果你是二级市场投资者,可以参考项目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如矿业公司募集大量资金挖矿,一旦金属价格大跌,尚未投产的矿山就可能已经成为包袱,从而使公司业绩更加恶劣,股价只能更快的下跌。
3,从市场整体评估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强度
虽然对于个别的公司,增发、回购、增持等不能说明问题,但统计上可以说明问题。特别是如果大盘出现系统性风险泥沙俱下时,如果大量公司不约而同的自救,或是产业间进行同行业的并购(基于重置成本的考虑),则应考虑市场是否已经见底。因为大量不同行业的公司如果选择同时增持回购,应该可认为大盘离底部不远。而一个行业内部出现增持竞争对手的行为,说明该行业已经跌进了重置成本,引起产业资本横向并购的兴趣。
同样,如果大量公司不约而同的大量卖出,同时大盘也在一个历史高点或是近期涨幅特大(如2015年),则应考虑是否遇到牛市顶部,宜逐渐退场。